close

123456789.jpg

「教養」不是天生的,它和財富一樣,是後天學習獲得的。「教養」也不是所有受過教育,或身處高位都會有教養的。教養是由內而外,在人生修行中積澱出的德性,並表現於日常生活言談、舉止、行為中。曾看過一篇報導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德勒博士說:「只為自己著想的人是無藥可救的,他們是沒有教養的人,無論他受過什麼樣的教育」。記得在小時候那個年代,父母或者學校的老師總要求每個孩子要有良好的個人行為與了解道德的標準,會要求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古聖先賢智慧的結晶,這些都在教導孩子如何接人待物,淺顯的文字卻蘊含著很多做人的道理,不但對孩子有益,對於成年人的生活、工作也有著重要意義。「教養」永遠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為的綜合體現,教養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讓自己得體,讓他人舒適。

記得多年前,因任職於外商公司常至國外出差,而我有一個習慣,當每次離開酒店房間時,我都會把床鋪整理一下,把攤在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儘量將房間恢復成進來時的樣子。這麼做是為了讓進來清掃的房務人員會對身為房客的自已刮目相看。住宿期間,或許和房務人員永遠不會見面,對房務人員整理過程上也不會帶來多大的便利,但這就是自已的要求,我個人認為這也是種教養。因為,教養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更顯得彌足珍貴;且一個人的教養,與貧富無關,卻與任何過程細節有關。尤其教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單純的禮貌和微笑,而是一種習慣的積累,一種自我要求和涵養的綜合。孩子的教養很多時候是從他人身上、從團體生活行為上習得的。人只要有受教育的機會,就能變得有知識;但如果一個人要有教養,就必須是家庭與學校長期地去教育、學習、要求、和強化的。

記得荀子曰:「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白話文:仁義禮善對於人,就好像財物糧食對於家庭一樣重要)。教養是一個人內在良好品格和修養映射於外的優雅和從容之美,更顯現了一個人的情商水準。其品行與教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立身於世、安身立命的能力!一個人假如沒有了教養,所有的優勢都會蒙塵。再看看有教養的人是「養智」,無教養的人「養欲」,把智養大就是「大智」,把欲養大就是「失智」。一個失智的人,依欲而行,從欲而為,為所欲為,其行為必如洪水猛獸,只有無邊慾望和人性的墮落。當一個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且過於追求權謀、物質時,必會失去自我價值的取向,最後終將面臨離心離德,自取滅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山貓的情感世界 的頭像
    山貓的情感世界

    山貓的真情世界.......

    山貓的情感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